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三教”“三融”更加強調教育和產業要統籌協同、改革創新、合作共贏,從根本上明確了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這既是中國教育的特色,也是新時代民辦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高質量的根本途徑。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對標產業發展前沿,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當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數量超過了高等教育,社會力量在這一領域具有相對優勢,其中民辦職業教育正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社會和市場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很大,但我國現有公辦職業學校卻存在著諸如投入不足、學校數量不夠、專業設置單一、畢業生分配困難、管理體制不暢等問題。因此,可以說,民辦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新時代的中國教育綜合改革中,民辦職業教育也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的事業長遠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發出的新時代“教育三問”。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創新驅動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這就急需建設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民辦職業教育尤其迫切需要大力改革創新,剖析破解新時代“教育三問”。
如今,我國民辦職業教育事業已經進入到由規模擴張向質的提升發展的新階段。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全力提升辦學層次是擺在民辦高校面前最急迫的任務。面對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的新形勢,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民辦職業教育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回歸到人和未來、社會的關系,值得我們探究深思,在高等教育領域如何做好教育,比如未來學歷是唯一重要的嗎?延長自習時間是一道行政命令能解決的嗎?公辦大學校長被查、民辦校長轉移資產、博士自殺、高校丑聞等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時有發生,解決上述影響教育發展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當前我國教育界亟需破解的發展課題。
新時代背景下,從“中國制造”“中國建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型的過程中,這必定需要高質量人力資源作為強勁支撐?!度嗣袢請蟆废嚓P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僅為26%,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到2025年,預計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約3000萬人,缺口率達48%。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指出,推動全面融合,促進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教材開發、培養方案制定、質量評價、教師培養培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全過程。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從教育規劃、發展重點上、辦學模式、評價機制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目前,對于許多民辦學校來說,資金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鼓勵更多實力雄厚的民間資本尤其是企業力量加入職業教育領域,或許是破解民辦教育難題的有效方法。民辦教育高等院校應緊跟時代發展,在推進模式創新、科技創新、技術創新方面下大力氣,著重在統籌人口趨勢因素、低碳環保理念、立德樹人育人、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創新路、下功夫、出實招、求實效。
在人口趨勢因素上,將給民辦教育創新帶來機遇與挑戰。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低出生率由2021年1795萬、到2022年950萬,人口的變化趨勢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創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年輕人對教育的追求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繼續學習和提升,例如,面向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心理健康、金融投資等方面,幫助他們保持了社會參與感和生活質量。再者,人口的流動也為民辦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導致一些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而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可以根據通過在線教育等或者互派老師學習交流方式,為不同地區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
在低碳環保理念上,民辦職業教育要進行廣泛應用和創新實踐。綠色環保低碳是當今世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綠色環保低碳理念也應需要在職業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和創新實踐。首先,民辦高等教育通過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綠色環保低碳理念融入課程體系。比如一些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推出了環境科學、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等專業課程。同時注重跨學科的融合,將環保、經濟、社會等多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民辦高等教育通過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參與綠色環保低碳的創新實踐。比如一些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組織學生參與環保項目、社會公益活動,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他們還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開展環境保護和低碳技術的研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再次,民辦教育還要注重綠色校園的建設和管理,將綠色環保低碳理念融入校園規劃、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中。例如,一些民辦高等教育機構采取了節能減排措施,推廣清潔能源,建設綠化校園,使學校成為一個綠色低碳的實踐基地。
在立德樹人育人上,更加注重工匠精神創新培養。民辦高等職業院校應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從思想引領、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校園活動等多方面引導學習者樹立從“敬業”到“精業”再到“樂業”的理念,錘煉形成專注踏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優良品行,在產業一線能夠干一行、愛一行、樂一行、精一行,爭當技藝精湛、率先垂范的“大國工匠”。要營造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和匠心文化,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引導學生認同并感受到對職業的敬畏心和自豪感,形成穩定的職業價值觀。
在人工智能應用上,民辦職業教育院校要緊盯數字技術前沿,為教學課程提供全新的思維方法和發展路徑。首先加快專業升級改造,布局新興專業,提升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不斷增強適應性,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優化和加強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相關專業設置,重點打造互聯網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高水平專業群,擴大數字技能人才供給。其次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并在為學生服務管理中創新應用,以及學科交叉和科研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民辦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新時代展現新前景,新征程需要新作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民辦教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會變,不斷奮力拓展民辦教育新賽道的責任理念不會變,守正創新,勇毅前行,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奮力譜寫教育新篇章,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作者:丁夢)
——作者簡介:
丁夢:西安翻譯學院創始人丁祖詒女兒,曾任西安翻譯學院副院長;
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在讀博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Copyright © 1999-2020 www.baoyutv129.com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