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強調,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從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舉措等方面推進創新,并就堅持問題導向,強調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等方面提出了創新遵循原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引擎切換、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制造業與服務業對勞動者技能與素養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幅提升,造成勞動力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結構性錯配,部分專業對口、即插即用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據人民網預計2025年缺口將接近3000萬。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以及學前、護理、康養、家政等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均面臨技能人才緊缺的情況。這就需要中國民辦高校明確發展戰略,立足自身定位制定積極合理的學科專業建設規劃。
一是要服務需求導向。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時要做到“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尤其是實用型大學要突出專業學科、交叉學科的源頭供給作用,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面向經濟主戰場,積極發展先導產業、高精尖產業等重點產業學科,增強應用學科專業快速響應和支撐產業升級的能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戰略性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公共衛生、養老護理、健康醫療等民生需求學科。
二是要形成區域特色優勢。調研發現,中國民辦高校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圍繞本地戰略部署打造了重點產業鏈,但當地民辦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供給遠遠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因此,必須改革學科資源配置機制,引導鼓勵地方民辦高校進一步加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打造特色學科專業,特別是加強應用學科與行業、產業的協同聯動,使學科專業發展與地方產業發展深度融通、相互支撐。
三是要加強協同育人機制。中國民辦高校必須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條主線,聯合行業組織、企業等共同參與包括招生、培養、就業在內的學科專業整體規劃設計,共同打造響應國家戰略引領、創新多元培養模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職業發展路徑清晰的人才培養“蓄水池”,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展望未來,中國民辦高等院校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艱巨繁重的教育改革發展任務,要以需求導向、特色優勢、協同育人“三位一體”服務機制為根本原則,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工作把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為切實推動中國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簡介:
丁夢:西安翻譯學院創始人丁祖詒女兒,曾任西安翻譯學院副院長;
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在讀博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Copyright © 1999-2020 www.baoyutv129.com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